餐桌.臺南淺山 Table: The hilly terrain of Tainan

「珍視一個人,會希望他們能吃的好。」
_
每張餐桌構成,對我來說,都是緣分與相遇的呈現。一套菜、一群人、一桌幾椅、在任何地方;可能是歡快慶祝的宴席、可能是舉樽離別的祝福、可能是再平常不過的家人相聚。無論是哪張悲歡離合的餐桌,都是生活中屬於「人的風景」。
由於不同環境與生活樣態,在不同的時軸、語言、歷史、習慣所構成地方文化中,「飲食」可以說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文化場域」。我們可以從一道料理去認識地方,像在臺南隨處可嚐的虱目魚肚:煎得金黃酥脆、油脂濃香的來自鹽分沿岸與大航海時代,也可以從料理技藝與滋味去回溯:傳承至今的烹調手法和料理人與食客的默契,甚至能從食器與菜式的配合中,發現因人而異的使用習慣與追求所產生的形式與工法,上述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連結,在我們每日餐食中累積與變化,於此產生出獨一無二的飲食文化。「吃得好」並不只是出自於療癒,更多得是「在意」生活中那些已習以為常的點點滴滴。
_
人啊!總對近在身邊的事物感到安心,對遙遠未知的那些投以好奇。「淺山」也似乎是這樣,沒有高山峻嶺的難抵與之相伴的崇敬、沒有平原阡陌易達且宜居、更沒有沿海港灣那航向世界的奮進。淺山對人與自然那總是無法停止的消長,扮演了中介與平衡的所在地,這塊地貌上的小突起,框出了一塊善與惡的富饒之地,許許許多多「人與土地」的故事,淺藏其中。
本計畫延續一群秉持「認真吃飯」的人們這些年來所走訪的,走過臺南的「鹽分地帶」、「倒風內海」、這次則續進「淺山惡地」,以「餐桌」為展演場域,邀請走遍臺灣各地的「臺菜詩人」林祺豐主廚、已關注與藝術實踐應用地方原土多年的「土星工作室」、富有玩心且善於寄情器皿創作的「Misono ceramics」等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透過土壤推廣講師葉杏珍引路,將來自臺南淺山地區的「土壤」、「物產」,將地方風土,從「土」開端;透過料理與器皿共同創作,共同組構時令物產、地方故事、原鄉與原土記憶,描述有關臺南淺山那可見與不可見的餐桌景觀。
![]() | ![]() | ![]() |
![]() | ![]() |
✶ 作品目前皆為預購制,製作期約1-3個月,下單後將以E-mail方式聯繫,另行通知完成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