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文刊登處:典藏 ARTouch
Notes from Taiwan Art Space Alliance Annual Meeting, “Realizing the Ecosystem of the Arts - Creating the Future & Reflecting the Past”
延續去年討論藝術產業、工作者及藝術進駐機構/計畫,在全球疫情衝擊下所面臨的挑戰與策略思考,今年「2023台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以「閱讀藝術生態系-創造未來和反思當下」為題,邀請來自海內外的講者群,分別從藝術生態系中所處的創作端、商業端,甚至斜槓其間的角度進行分享,同時也借鏡藝術季、藝術組織與媒體等案例,從組織機構營運的面向,重新思索藝術進駐的重要性和關聯性,試圖建構一套屬於藝術進駐的方法。
「2023台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簡稱TASA年會)於9月16日、17日在臺南蕭壠文化園區展開。延續去年討論藝術產業、工作者及藝術進駐機構/計畫,在全球疫情衝擊下所面臨的挑戰與策略思考,今年以「閱讀藝術生態系-創造未來和反思當下」為題,邀請來自海內外的講者群,分別從藝術生態系中所處的創作端、商業端,甚至斜槓其間的角度進行分享,同時也借鏡藝術季、藝術組織與媒體等案例,從組織機構營運的面向,重新思索藝術進駐的重要性和關聯性,試圖建構一套屬於藝術進駐的方法。
游移在角色光譜間,多元樣態的空間經營
2019年,彭奕軒以成員制的形式集結一群藝術創作者,在臺南成立「節點」。節點以全自營的方式,至今已累積舉辦47個不同的展演活動,包含與香港藝術工作者一同推動「過海的」駐村藝術計劃,與海內外創作者合作的「節點臨時考」等等。如今,即將邁入成立五週年,彭奕軒透露可能會有新的轉型方向產生,但不希望朝向商業路線。他認為「節點」不一定要依附著空間,它可以移動或成為機構,也可能成為一種方法。
「土星」則是2014年由彭奕軒與陶藝創作者黃虹毓夫妻二人共同成立的品牌,希望最終能發展成專業的駐村機構。2019年他們成立「土星工作室」並推出「協作計劃」,運用土星成立以來蒐集土壤特性、陶瓷燒製等數據所建構的資料庫,協助藝術家創作。至於今年2月甫成立、具商業性質的「應力空間」,則代表著土星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展現過往合作的成果,更全面推廣陶瓷藝術。
面對兩個空間的差異性,與談人劉星佑指出,即便是由藝術家組成的團體,終須面臨怎麼跟機構對話的挑戰;而面向市場的商業畫廊,也還是需要藉由駐村等方式,與藝術家建立密切的交流。正如本次年會主題,因為這些角色都是藝術生態系的一環,不論生態系怎麼發展,藝術家與機構之間的對話仍然是重要且必需的。
年會最後在Jongsuwat的致詞下圓滿落幕。Jongsuwat表示,在參與兩天的活動後,使他感受到所有與會者都共處在同一個生態系之中,透過交流也讓他更深刻體會多元、平等,以及藝術共融這類在泰國比較少接觸到的概念,同時也看見每個人是如何透過不同身份角色,參與在藝術生態系之中。他相信藝術創作的過程跟結果是同樣重要的,特別是如何在結束後持續發揮影響力。如同藝術家雖然會在駐村結束後離去,但我們也可以去思考,如何在藝術家離開後,持續創造更多的交流關係。同時,他也期待透過本次TASA年會所促成的交流可以延續下去。
本篇原文刊登處:典藏 ARTouch
作者 蔡昕縈
典藏ARTouch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