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計畫】vol.7 聽碗:碗公ê 聲說 #李欣芫

【協作計畫】vol.7 聽碗:碗公ê 聲說 #李欣芫

【協作計畫】vol.7 聽碗:碗公ê 聲說 駐村計劃分享與工作坊
台灣藝術家 李欣芫,聽說 Ting Shuo hear say,台南

藝術家工作坊活動
聽「碗」—《碗公ê 聲說》聲音探索工作坊
9月12日 週六下午2~4:30
@聽說 Ting Shuo Studio


【聽說駐村分享】李欣芫《碗公ê 聲說》

「每個物質都有自己的聲音」,這是聲音探索旅程最初的念頭。

人的情感與意念透過各式活動傳遞到不同的物質上,響起不同的震動波。這些波動時而細微無聲,也時而震耳欲聾。器皿中「碗」的外相,直指生活中與食相關的活動,但作為裝盛東西的工具其實亦是一個會發聲的共鳴體。透過不同使用者與不同目的的互動及操作,皆會在空氣中傳送出不同的聲響,似乎說著:「我與你/妳同在」。

聽「碗」聲音工作坊,是《碗公ê 聲說》實驗聲音創作篇階段探索的分享與實驗,也是個人之外「我們」(群體)可能樣貌的延展嘗試。工作坊邀請參與的朋友帶上自己的碗,在不同的小活動中一同探索碗與自己互動共振的聲響。而在開始聲音探索之前,會有一小段關於計畫源起的歷史故事分享。


“Every substance has its own sound” w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esidency exploration.

Human emotions and ideas are transferred into materials through usage, creating shock waves that sound. These fluctuations are sometimes subtle and silent, and sometimes deafen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vessel directly refers to food-related activities in life, but it is actually a resonance body that can create soun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and operation of users and purposes, different sounds will be sent in the air, as if to say: “I am with you”.

The sound workshop is a sharing and experimentation as part of “The Voice of the Bowls” project. It is an attempt to extend the possibly of groups, beyond individuals. Participants are invited to bring their own bowl and explore its sound through a number of small activities. Before starting the sound exploration, there will be a short historical story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project to share.

vol.7


【駐村筆記】後段 |  原來霜降了⋯⋯

這兩個月左右的駐村創作與探索大致在有方向、沒細節、朦朦朧朧、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不預設、不控制、也不怎了規劃次序的狀態,順著每一刻的發現往前進。所以開始編曲時也是如此。第一版本的產出可以說是順聲音質地與聽覺感受的發展結果。回想起來還是釋放得很過癮。

十月初完結第一版之後,有幾天的快活。於是埋身在計畫另一部分:繪本。上週三與Nigel、惠笙討論後開始進行組曲的變動與細修,這段日子頗煎熬……時間一天一天的過,我才開始正視「作曲怎麼組成?」「想要傳達什麼?」令我焦慮的問題,心頭還是揪了好幾下…因為在第一版中我好像無法回答。而起因,就是編曲過程我什麼都沒想,也有失憶的成分…更有點像忘了我是誰。

生產第二版的這兩週,特別能感受到生命的無可奈何和沈重,籠罩在一團無法言語又莫名的低壓氣流當中,壓得我常常想躺下⋯⋯每編完一段,聽全曲時都是平躺在錄音間的地板上看著天花板,也曾聽到睡著(全曲將近20分鐘)。在一次一次躺下、爬起來再躺下的聆聽後,發現起身瞬間都有不同的釋放、也有「不捨」。就在今天早上,大抵上完成這一次的編曲⋯⋯然後發現,昨天是霜降⋯⋯

聽碗:碗公ê 聲說

物件聲音的編曲工作,很像透過顯微鏡、加壓馬達、氧氣罩⋯⋯等輔助工具,將極弱、極短的聲響放大、聚焦及延伸,達到被聽見的狀態。讓個體的聲音一個個現身在小群體之中。差異與存在被意識到之後,融入成為整體的一部分。

白色恐怖這段歷史,觸及的人權關懷、轉型正義、歷史觀點等議題,在我的創作關懷裡似乎是生死功課下的連動⋯⋯(或許)

聽碗:碗公ê 聲說

謝謝 聽說、土星和讀口白的順仁

還有這段時間在聽說相遇的每一位天使。

陪伴聲音創作的探索和實驗,至於作品要如何亮相⋯⋯we'll see.

聽碗:碗公ê 聲說

【駐村筆記】第四週  //  工作坊+小分享  //  一個大圓桌人數的相聚

當初設計流程時,希望有多個不同交流和體驗的活動,以產生共鳴或連結。和惠笙討論之後,決定鎖定在「工作坊」的交流形式多於分享階段性成果的部分。目標也聚焦在參與者們的連結和探索的回應上,並將計畫的故事分享移到最後。聽說的駐村(Tingshou AIR)以「過程導向」做為訴求的這一點,莫名呼應《碗公ê聲說》的計劃推進方式,很開放有機。更減輕了我許多「必需呈現多少成果」的壓力。而這樣探索為主的活動,的確也得出預料之外的有趣回應。

上週六的相聚,人數剛好能湊滿一張大桌。參與者來自不同的領域,因為陶、因為聲音、因為議題、因為友情、也因為偶然與必然的聚合,給出不同切入但能互相和鳴的「回音」。在一開始就交織出紋理豐富的對話。現場,我成為一個接收的聆聽者,內心隨著不同話語和敘述,連結起自己的生命經驗、體悟和這一年多的計畫探索,點著頭、震盪出一波波的微笑。從「碗」談出個人的生活、家人、觀察、歷史、選擇和文化⋯⋯這些回應有新的開展,也意外疊合了許多歷史檔案探索中的思考,對我而言像極了一場「被祝福」的活動,充滿期待和愛。

在聽說的駐村已經進入素材探索的最後階段。這幾週專業與高質量的合作真是身為創作者最大的幸福。

特別感謝:

Nigel+惠笙 和 

土星工作室的 虹毓+奕軒

琇梅姐和毓梅姐,以及啟蒙我這段歷史探索的引路人傳凱。

聽碗:碗公ê 聲說
聽碗:碗公ê 聲說
聽碗:碗公ê 聲說
聽碗:碗公ê 聲說

聽碗:碗公ê 聲說
聽碗:碗公ê 聲說


相關連結:聽說 - 碗公ê 聲說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