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通流 Luminous Fluxus

發光通流 Luminous Fluxus

發光通流 Luminous Fluxus


▎時間:2024/10/12(六)- 10/26 (六)

▎開幕:10/12(六)13:00

▎座談:10/13(日)11:00-13:00

▎公休:每週三四 (Closed on Wed. & Thu.)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64巷56號3F

▎策展人:文貞姬

▎藝術家:梁光子,李在苑,安美子,黃柏皓,謝福音,黃曉茹

▎主辦單位:應力空間、土星工作室

▎指導單位:國藝會


策展人介紹


文貞姬 Junghee Moon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

在視覺藝術中,色彩是最基本的元素,是繪畫的形成原理。如果我們把色彩這個基本元素當作獨立的媒介,就可以發現光也是一種物質媒介。 

在物理光度中,光通量或光強度是量測光的感知能力。光通量經過調整,以反映人眼對不同波長光的不同敏感度。發光 (Luminous) 根據其光度或發光速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但它也被認為是不斷變化的。 

在這個意義上,這個展覽被稱為 「發光通流 (Luminous Fluxus) 」 ,指的就是光的不斷變化,並聚集了六位使用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來思考存在的兩面:黑暗的存在是為了讓光可以發亮。對物質的各種詮釋與不同的造型表現,在最微弱的光線下創造出異質的變化。

In the visual arts, color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element and the formative principle of painting. If we consider the basic element of color as an independent medium, we see that light is also a physical medium. In physical luminosity, luminous flux or light intensity is a measure of perceived light power. Luminous flux is tuned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of the human eye to light of various wavelengths. Luminous flux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constantly changing, although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vary according to its luminance and emission rate. In this sense. The exhibition, entitled Luminous Fluxus, refers to the ever-changing nature of light and brings together six artists working in different media to examine the duality of existence in which “darkness exists in order for light to shin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matter and different modeling expressions create heterogeneous changes under faint light.


發光通流_官網Banner_空白


藝術家:

梁光子 (Yang, Kwang-Ja)

李在苑 (Lee, Jae-Won)

安美子 (Ahn, Mi-Ja)

黃柏皓 (Huang, Bo-Hao)

謝福音 (Hsieh, Fu-Yin)

黃曉茹 (Huang, Hsiao-Ju)



藝術家介紹



梁光子 (Yang, Kwang-Ja)


梁光子擁有德國西柏林國家美術學院 (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West-Berlin) 繪畫與藝術教育碩士學位,同時也是一名合格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她自1968年起在德國留學,1980年代在韓國與瑞士之間來回移居。近年來,她的個展包括 Im Atelier Fotobass Beromünster(蘇黎世,2023)、韓國石文化公園(濟州,2017)、Claudia Gasser 畫廊(蘇黎世,2014)等,並往返於韓國、台灣、瑞士等地,在蘇黎世 Helmhaus(2019-20)。另外她的抽象 (The Herstory of Abstraction in East Asia) (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9)、 符號與物件 (Sign and Object)( 李應魯美術館,2017)等策展中展出作品。她的作品被韓國錦湖美術館(1992)、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1986)和濟州石文化公園(2018)收藏。



李在苑 (Lee, Jae-Won)


李在苑目前是密西根州立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 的榮譽教授,他在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獲得雕塑藝術學士學位,並在紐約阿爾弗雷德大學獲得陶瓷藝術碩士學位。他曾在許多國內外展覽中展出其陶瓷雕塑、紙上作品和纖維作品,並參與世界各地的主要陶瓷駐留計劃,包括 Archie Bray Ceramics Foundation (1995-1996, 2023)、荷蘭 EKWC (1998)、丹麥國際陶瓷中心 (2004)、費城 Clay Studio (2006, 2013, 2024)、景德鎮陶藝工作室 (2010)、ClayArk Gimhae Museum of Art (2016)、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2023)。透過這些機會,她意識到親身體驗藝術創作的動力、藝術社群的活躍實踐,以及更廣泛的全球社會的差異和多樣性的重要性,並反映在她的課堂上,她在課堂上培養創造性的研究和生產。她曾在東蘭辛市的密西根州立大學擔任藝術教授,也曾在多國講學,包括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加州州立大學、英國倫敦的坎伯韋爾學院、忠南國立大學等。今年在首爾出版了 「Is This the Place?」 一書。今年在首爾,目前正在江原道陽谷白瓷博物館參與駐村活動。



安美子 (Ahn, Mi-Ja)


安美子目前是南韓弘益大學美術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她畢業於弘益大學西洋畫系,並在日本女子美術學院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她的博士論文「邊界的繪畫與書寫」,研究以水墨媒介創作的方法與理論,開創了水墨繪畫的新天地,也是她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她最近的個展「惺惺 - 寂寂 (SeongSeong─JeokJeok)」,曾在 Space Suyeong (釜山,2023)、 Gosaek Newseum (水原,2022)、Artbit Gallery (首爾,2021)、Gallery Insa Art (首爾,2020) 等地展出。他的個展包括 Paint it BLACK、BISUNJAE Gallery(首爾,2024)、A Field of Contemplation(Ligak Museum of Art,天安,2023)、Diversity and Hybridity(Loyola Marymount Univ、 洛杉磯,美國,2022)、移情(Atreon 畫廊,首爾,2021)、她的抽象( The Herstory of Abstraction in East Asia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9)、聲東擊西 Crisscrossing East and West’(銀川美術館,2017)等。




黃柏皓 (Huang, Bo-Hao)


藝術創作工作者。1981年出生於台北市。2019年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黃柏皓作品主要藉由筆墨書寫的方式記錄生命最自然的狀態,經由書法筆鋒的提按頓挫所書寫之點畫痕跡,以及重複性的筆墨呈現之下,使觀者得以專注於筆墨自身豐厚的精神深度與文化深度。作品不但獲得多項重要獎項,更廣為私人及國內外美術館收藏。


創作自述:


《筆-畫》系列作品,主要是通過繪畫材質與筆的面向上,回到繪畫世界的原初性,以最簡約的繪畫語言表達。


在創作之前,我選擇一枝能夠蘸飽水與岩料的羊毛排刷、能夠滲透水與支撐岩料的手工製作楮皮紙,而且筆寬度小於紙邊緣一些。這好讓我一筆畫寫成一畫面。在製作《筆-畫》系列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筆勢」書寫「一畫」,將筆、燒群青岩料、畫紙邊緣,這些繪畫材料之間所構成的整體空間關係,蘊含在書寫的自然狀態中,並且透過光與天然顏料多面晶體折射出自然的變化,為萬物注入生命的氣息。



謝福音 (Hsieh, Fu-Yin)


1991 年出生於台灣嘉義,2013 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2017 年畢業 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現就讀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創作形式主要為繪畫、裝置。過去作品主要在探索作者生活中陌生感的存在,通過描繪不同的他者尋找認識事物的可能。近年創作專注在光的研究,光可以存在於繪畫的不同位置,光能伴隨著陰影而產生幻覺,光也可以成為顏色表現的媒介,如今光也是直接作為繪畫表現的元素。光讓繪畫的認識更具流動性,作者也想藉此提問如今繪畫可以如何被理解。


創作自述:


觀看繪畫時留意的不只是圖像,還包括其表面,而繪畫的奇妙在於身體的視覺機制限制了我們同一時刻只能注意圖像或表面其中一樣,視覺則在兩者間穿梭來回,所以繪畫其實讓我們看到是一種生動的韻律,以及意識到繪畫讓我們認識了什麼。因此《倒影》系列的作品是從這樣的體會開始想的,我將原本在河面只能單獨注視的事物重新聯繫在一個畫面裡,倒影、陰影以及葉子,它們展現的不是再現的幻覺,而是在我感覺中組合出的天地空間。河面上因為光的作用,有時看到的是天空,有時是地面,天與地所展開的世界是如此自由。我也將河面視作一種螢幕,以空間來說,螢幕裡的電腦桌面以反重力的方式豎立在眼前,並且能在上面開窗,在窗裡繼續打開下一道窗;以光來說,螢幕裡圖像的光影其實也不是光影,它們是照亮的黑暗,也是變暗的光線。這是一個充滿魔法的空間,我們則更有賴於感覺才能在這個世界找到所在的位置。



黃曉茹 (Huang, Hsiao-Ju)


1995年出生於台灣基隆,2023年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學系陶瓷組。


創作自述:


作品關注於探索陶瓷的可能與啟發性,這些物質的存在如此靠近生活,也靠近身體,我運用土柔軟的面向,透過製造作品的穿透性、色彩碰撞、增加表面質感來創造陶瓷能展現變化的空間,由數個方塊組成的長方形,在經過窯高溫燒製後,通過我刻意的擺放和施加重力等方式,促使作品產生更多質變,而我相信手工的魅力來自於對物體產生隨機和變化的痕跡,而變化也是對於未知的提問。



上一頁